加入收藏 | English

计算机专业“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 时间:2015-09-25 点击数:

计算机专业“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计算机专业“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杨金山、安志宏、刘书华

  要: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涉及到具体某个专业,其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什么、怎么来培养等问题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成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项研究小组,通过对人才三要素、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研究,成功设计出一套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3年理论课程学习中融入了实验、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时长比例2.5:0.5),1年的实践(第7学期实习、第8学期毕业设计+专业作品),知识学习、能力和素质训练循序渐进、交叉共进,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层面实施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特征;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1  引言

我校从2008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始,就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2013年我校发布《衡水学院关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既不能因为培养本科层次人才,办成研究型的学校,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削弱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应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站在学校层面,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已经清晰。具体到某个专业,到底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什么、怎么来培养等问题还不是很具体。计算机专业成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项研究小组,具体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特征、培养方法等问题。确切的说,计算机专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始于2008年或更早些的时候。现已形成一些思路。

2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研究

2.1 人才三要素

人才由三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即: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知识是基础,能力和素质最重要知识通过学习获得,能力和素质通过训练提高。能力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训练、参加各类活动等,逐渐培养和提高。素质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习惯方面。素质也是可训练的。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会内化为素质。人只要有了好的习惯,就不怕学不好,就不怕干不成事,有了正确的思维习惯,能力也就会自然体现。随着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习知识会更快。总之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为此在人才的培养就应该遵循知识学习和能力与素质训练循序渐进、交叉共进原则。

2.2 计算机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特征的再理解

基于三元论的哲学观,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相关专业分成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工程与技术,如图1所示。计算机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首先是应用型的人才,是工程与技术复合型、工程应用型、高新与复杂技术应用型人才[3,4,5,6,7]。他们能够把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也可能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其特征是懂理论、会设计、能开发、能操作、能管理。这一部分人才的培养主要需要本科学历教育,其特征是需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这是其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工作性质和任务所确定的。

其未来工作的主战场是各行各业信息化相关工作,具体的职位可能会有:高级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移动软件开发工程师[8,9,10]、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WEB系统开发工程师等等。他们未来的岗位环境一般都是团队合作,需要他们既要有强的专业能力,又要有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其面对的主要问题空间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内容[6,7],信息技术方面主要是熟悉各种信息设备的工作原理、信息技术软件工具、网络技术等,适合在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部门工作。信息系统方面主要是熟悉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适合于在IT业从事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同样都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IT业的技术发展快、更新快,期望学生毕业时能够较快的就业、高质量的就业就要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高新技术课程。然而,正因为IT技术更新快,可能学生在就业一两年,所学知识就落伍了。那么,他们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如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本科应用型人才决不能仅仅是企业一时的人才工具,否则他们就不是人才,而是人材。也即,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那么如何保证我们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他们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能够正确的读人生、看社会,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因为流行的技术再怎么变,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一般不会变,只要我们的人才掌握了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他们的发展后劲才会强,然后再有所,就会达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特征: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主力军;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应用能力突出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的岗位任务是:软件技术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等。

3  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设计

3.1 人才培养定位

首都经济圈规划新方案中,将衡水纳入了首都经济圈范围内,衡水市成为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共促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在为衡水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学科发展、IT技术的发展,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教育观,认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宜将人才培养目标主体定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部分,然后开设软件技术方向和网络技术方向,为部分学生开辟向纵深发展的机会,这也符合人才需求层次分析中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从人才服务领域看,因为目前我们国家在大力推进各行业信息化向更广、更深、更快的方向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移动终端应用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应该是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主要服务领域.

我校见长于师范教育,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现有资源优势,基于CC2005和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建议,依据以上分析,为此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定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域,同时考虑学生各方面需求的共性与差异,为部分学生开辟向纵深发展或是横向发展的空间,设定软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教育3个培养方向[6,7]

由此我们给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了如下定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研究和解决企事业单位生产与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化问题的专业。

3.2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设定

依据以上的定位分析、计算机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特征分析,我们给出了如下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能够在IT业从事软件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的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能够在中小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所谓应用型,是指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其实践能力特征突出,且有专长。

所谓,是指相对于高职高专人才,其专业基础扎实、专业能力高、专业素质高、创新意识强、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同时他们必须且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理论转化为产品、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而并非理论研究与知识创新研究。就是说,在强调其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并非他们就不搞研究,这也正是他们的所在。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人才特征的条理化与具体化的描述、人才培养的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措施手段等等都应该是在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实施,力求培养标准的达成。依据人才三要素理论,以及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分析,将以上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进行了如下显性化描述,即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规格:

知识结构:了解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和常用信息检索工具;掌握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模块化、层次化、系统化等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与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基本要求。

能力结构:具备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的能力;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材料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计算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软件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能力;或者具备网络的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的能力;或者具备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素质结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道德情操、遵纪守法的意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体育锻炼与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计算思维的习惯,具备系统化、模块化与层次化分析问题的专业意识;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的意识。

4  2.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我们曾经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做过学习情况调查,他们经常说:“我不会!”。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学、并不是不会,是因为没有经过综合训练,不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基于此计算机专业经过研究和论证,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时,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交叉共进,让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2为培养过程体系图。

总体模式为:2.5+0.5+1

2.5年课程学习:1-6学期课程学习

1年综合性实践:第78学期开展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作品创作

2-6学期共设置了11周课程设计。第1学期军训、入学教育等2周。

知识学习、能力和素质训练循序渐进、交叉共进。综合性训练/实践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培养过程体系图

4.1 2.5学年的理论课程学习与面向应用型“专厚”适当的课程设置

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标准,采取了上下结合、专家指导结合的方法设计了面向应用型“专厚”适当的课程体系。理论学习时长约为2.5年。以下是课程情况。

软件技术方向,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基于移动终端的手持应用设备会越来越多,那么涉及到的最主要的课程有:Android系统开发基础、J2ME开发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应用开发。

网络技术方向,主要对应的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它们的工作任务经常是网络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服务器的管理、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等,涉及到的主要课程有:路由与交换技术、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

教师教育方向,应对的工作岗位是中小学教师,而教师岗位任务是最复杂的,主要任务有: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班主任、育人工作等。涉及到的主要课程有: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概论、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汉字书写、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中学生心理与发展、教师语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学科教学技能训练。

以上方向课程是着眼于较为具体的工作岗位,目的是达到“专”,目标是就业。在当前WEB信息系统作为主流的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显示的技术,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未来的工作中将会应用的更多,且基于前面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主体定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部分,这是所有方向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专业必修中设置了网页设计技术、WEB系统开发技术、JAVA软件开发技术,这仍然是在考虑“专”,这几门课又是所有专业方向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

另外,不管是哪个专业方向的人才,他们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计算机专业英语。其中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也是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专家们建议开设的。这些应对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一门外语和常用信息检索工具;掌握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模块化、层次化、系统化等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与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基本要求。这些方面的知识,对计算机专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和必需的。这些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程,目的是塑造人才的专业特征和基本素养。同时为了在大一新生刚入校时,给学生一个专业的总体认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目标、任务、所学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为此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课程,学生四年的学习,就以此为起始点,逐渐展开。

计算机原理需要计算机电路基础支持;计算机网络需要计算机电路原理、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支持;数据结构与算法需要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支持;数据库系统需要离散数学支持;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需要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支持;网页设计技术、WEB系统开发技术、JAVA软件开发技术需要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系统支持。同时根据专家建议,大学物理应该是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只是在具体开设时可以依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学习大学物理中的内容。作为计算机专业,磁学、电学、光学部分应该是最重要的。由此可得学科基础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电路基础、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

总体的课程设置思路是:基础扎实够用,为发展后劲做好充足准备。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规范及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我校的总体学时学分约束,设定了2.5学年的理论课程学习。

4.2 0.5+1学年的实践训练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过程

0.5是指实验、课程设计等的时长约半年。1是指第7、8学期的实习、毕业设计、专业作品等时长为1年。特征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与素质训练循序渐进、交叉共进。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突出的特征是实践应用能力。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的、是相互促进提高的。我们经过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交叉共进的原则,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精心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目,主要包括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个层次)、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专业作品、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模块。通过一系列由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由独立项目到综合项目由模仿项目到创新项目连续不断的训练,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

实验一般对应某一门课。课程实验多数作为理解原理的辅助教学环节,也不排除某一门课程中设置综合性较高、设计性与创新性突出的实验项目,但在课程既定学时下、又要达到覆盖教学大纲内容、又要考虑学生初步学习某门课程的现实情况,一般不太可能设置过于综合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学时设置上,一般我们参考了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专家们的建议,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理论与实验的学时比例为1:1,其他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的学时比例约为2.5:1

课程设计是综合性的实践训练项目。一般为当学期多门课程的综合训练,且安排在学期末,时长为2周。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实施中,一般分小组进行,有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完成。实训项目一般有现实应用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反复的造“轮子”,逐渐的学生就造出来了自己独特的“轮子”,落实设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习一般是到用人企业或模拟企业,目的是验证学生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与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同时在实习期间学习做人、做事、任何工作,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学生入职前职业素质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训练环节。时长16周。

专业作品是考察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考察其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时长2周。

毕业设计,是训练和考察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都能够得以训练和考察,同时也考察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应用研究”能力。时长14周。

第二课堂模块由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主题班会组成,共10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和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其正确的读人生、看社会,培养起做人、做事的能力。创新创业学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置的。

在学时学分安排上,一是以学校的总学时学分为约束参照,二是以教育部教指委专家的建议为约束参照。培养方案总学时不超过2400学时、总学分188学分。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实践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0%。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总时长达到了45周。

培养模式总体上是2.5+0.5+1模式。前3年主要是课程学习,大四主要是综合实践。课程学习期间融入了实验、课程设计。多数课程中有实验教学环节,甚至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同时在前3年的第2至第6学期每学期都有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共11周,目的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做到了知识学习、能力和素质训练交叉共进,注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初步培养。总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到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总体来看,整个培养过程是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了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产教融合,促进师资队伍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大力培育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产教融合。我们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利用指导学生实习机会,采取四同措施,即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工作,让指导教师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感受实际开发项目;二是联系企业,让教师到企业锻炼;三是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大力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计算机专业特别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办法是订单培养、校企合作,采取合作共赢的模式共建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了能够让学生实际、实地、实岗、实效地获得训练,将原8周的实习改为16周,采取校企合作,开展实际项目教学,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间的距离。现在建设有安博冀软、北京尚观科技、无锡NIIT、石家庄乐成科技等多个实习就业基地。积极与北京尚观科技、无锡NIIT、石家庄乐成科技、西安锐捷网络、北大青鸟、北京CSTP等公司开展订单式培养,助推学生就业。衡水11市县的中小学校、北京龙文教育集团是我们的教育实习基地。

工学结合,渐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要的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建立层次化、科学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依据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把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分成了三个建设层面。最底层是实验室的建设,第二层是为支持课程设计、校内实习、毕业设计、专业作品、创新创业而进行的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最上层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以上工作思路的指导下,现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机器人综合创新实训室等。正待建设的有软件综合实训室。实践环节中的各种项目尽力来源于实际项目,同时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标准和要求来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实践环节中做到工学结合。

为做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安排了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当校内外有专业相关赛事,即刻组队参赛。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创新兴趣小组工作业已形成良好的工作模式。在国家信息素养大赛、国家数学建模比赛、河北省软件技术大赛、网络技术大赛、机器人大赛以及我校的各项赛事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获得了大量奖项。同时有大量学生获得各种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

另外我们与饶阳县农工委建立农业物联网产学研合作基地,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科研的训练平台,教师和学生为基地解决实际问题。更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典范。

4.4 多层面实施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专业一向注重教学改革,特别是我校2013年发布了《衡水学院关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之后,计算机专业通过系统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了为实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教学改革工作方法的变革:通过专业论证、整理教学信息反馈、听评课、教学研讨、校本研究找准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培养目标的改革。相比于升本初期,突出了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定位于:培养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领域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的改革。相比于升本初期,细化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突出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

课程体系的改革。相比于升本初期,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采取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改革了课程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任选课程,增加了课程设计、专业作品创作教学环节,实习环节增加为半年,增设了素质拓展环节等),为学生明确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模块(软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教育),总体上课程设置突出了面向学生职业发展,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了增删简并的改革,原则上以基础够用、新、实用为原则;对部分课程做了系统化和优化工作。增加了JAVA软件开发技术、网页设计技术、WEB系统开发技术、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路由与交换技术、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课程、Andrio系统开发基础、J2ME开发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应用开发、AutoCAD工程制图、数据挖掘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与应用、模式识别与应用、软件建模与分析等课程;增加了课程设计、专业作品创作教学环节。计算机导论课程删除了Office操作部分内容。删除了编译原理、数值计算、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VFP程序设计、VB.NET程序设计等课程。多数课程精简了课程内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合并为一门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合并为一门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合并为一门课程。数据库系统、SQL sever数据库技术、ORACAL数据库技术合并。

课程的学时与学分的改革2004级教学计划学时为29362006级教学计划学时为25482008版培养方案学时为2562,其中实践所占比例也都不是太合理。2012版培养方案,总学时有了明显减少,不到2400学时,总学分188学分。实践教学学分所占总学分比例显著增加,达到约41%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计算机专业,案例式教学发、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应用越来越多。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课程超过90%使用多媒体教学;编程类课程可以做到在机房实施教学;同时自2013年始网络课程教学在逐渐推开,拓展了教、学时空,方便了教学辅导与答疑。

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计算机专业通过改革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下是课程的通体评价办法,不同课程的评价上略有不同。总成绩=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考勤成绩*20%+作业成绩*30%+章节测验成绩*50%;实践成绩=上机考勤成绩*20%+实验过程表现*30%+上机考试*50%考核形式:闭卷、开卷结合;试卷考核、非试卷考核结合。

5  总结与展望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研究的最为充分,经总结,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最重要的。由此,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计算机专业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加强各教学环节的严格执行,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必须做深、做细,达到产教的深度融合、校企的深度合作、工学的深度结合,是今后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俞信.对素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4):9:11

[2] 陈祖福迎接时代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高等理科教育.1997,(2):1:10

[3] 刘晓保. “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38-40

[4]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7-9

[6] 杨金山,安志宏等.再谈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J].衡水学院学报.2012,14(4):86-88

[7] 杨金山.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103-105

[8] 工业与信息化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

[9] 工业与信息化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3

[10] 工业与信息化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4

书记信箱:6180907@163.com 院长信箱:lqwsxx@163.com
办公室信箱: 601510@hsnc.edu.cn

办公地点:衡水学院15号楼6      联系电话:0318-6016301
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