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20-07-19 点击数:

 

2016-2020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

一、十二五时期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衡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1998年创办的计算机教育和1999年创办的计算机维护与维修两个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招生。通过十年成果显著的专业建设过程,2014年被选定为衡水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学生:2012计科普本77人;2013计科普本88人;2014计科普本:81人;2015级计科普本:75人;2014计科接本:71人;2015级计科接本:80人;

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安志宏、魏连秋、张建光、孙素华、叶春凤、马倩、刘伟、邢春燕、徐金焕、安达、陈慧、冯俊丽、陈晓军)。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助教1人。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情况:现有ARM与单片机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原理实验室、机器人研发训练中心、计算机专业实训室、综合布线实验室、云计算与大数据综合实训室、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训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等,以及容纳900余台机器的大型网络化机房。计算机专业现建设有多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北京尚观科技、北京中公教育、天津中软国际、无锡NIIT、保定转点网络、石家庄智游集团、北京金源万博等。

(二)专业建设成绩

2011年年末、2012年年初做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总结算机学科与专业的历史沿革,对人才需求现状、国内外计算机专业建设实践、衡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衡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及目标、衡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和论证,明确了我校计算机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定位,为2012版及2014版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

2015年做了专业结构调整论证。论证从时代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专家的相关言论、上一年度毕业生就业情况、计算机学科与专业结构、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情况七个方面做了研究。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拓展专业方向,促进计算机学科形成。可新建的专业: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可拓展的专业方向:移动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开发、机器人、无线测控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2)师资队伍建设方向。加大物联网、机器人、无线测控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软件工程方面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加大教师在物联网、机器人、无线测控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软件工程方面的培养培训力度。3)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建议加紧建设软件工程综合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建议改革数计学院实验室建制,设立专职实验室主任、专职实验工作岗位,重新制定实验工作岗位职责,在保持其管理功能的基础上着力强化该岗位的实践教学职能。完全开放实验室。时间放开、实验内容放开,学生可自主实验、实训。按照实践创新方向创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基地,配备必要活动设备和器材,实践导师制,由实践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实验。4)降低总学分,调整课程结构。降低总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与创新拓展更广阔的时空。调整通识教育平台结构,大力降低学分,保持在30学分左右。在保持英语、计算机、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按照文、史、哲、艺和传统文化5类来设置课程结构,有些通识课程还可以融入辅导员/班级指导教师的班会中,通识平台总学分应严格控制在30学分左右。在专业教育上,应强化基础、深化专业方向。5)计算机类专业招生规模可以适当扩大。就业情况整体较好,开拓新专业、增加现有计算机类专业招生数量可行。

(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计算机专业自主建设与管理的软件综合实训室。在安排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项目、实习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工作中,因需要的配置较高、专业化的软件较多等问题存在管理壁垒,有些工作打了折扣。

2)计算机学科在我校尚未形成需要开拓新的专业方向。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丰富有利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对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有利。

3)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课程结构与学分问题。当前培养方案的课程较多,通识平台学分过多,结构上尚有不甚合理之处。

二、“十三五”时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中共衡水学院委员会关于制定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建议》、《衡水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衡水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坚持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融入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衡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与合作,全面贯彻我校与地方区域行业(乃至国外相关院校、机构)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面向衡水地区、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计算机人才需求,培养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期待毕业生五年左右时间达到以下目标:

(1)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2)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在信息技术行业从事软件的开发、测试、管理与维护。

(3)在团队工作中,有良好的组织和协作能力;

(4)具有较强的项目组织和沟通表达能力;

(5)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自我提升能力。

3.具体目标

经过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不断充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内涵,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更加准确、培养规格更加科学合理,彰显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控制到400人。本专业师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行业从事软件的开发、测试、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师资队伍达到16人以上。职称结构方面达到:教授4人、副教授34人、讲师56人、助教23人。知识结构上,争取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又有更多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例如: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背景的老师等。学历结构:所有教师拥有硕士学位,至少拥有4名博士。完成1个校级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2014版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

做好课程群的建设,建立课程群建设小组,快速完善课程建设资料(教学大纲、教案、试题库、习题库、学习参考资料等)。积极推动慕课微课等新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内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1项;主编或参编1部规划教材。

实践教学设备更完备、更先进。更新部分实验设备、购置更加开放性的实验设备。实验室更加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器材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学生实验的自主性更强。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35个稳定的、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

每届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且多数学生能够在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就业,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相关、信息技术相关的开发、测试、管理工作。

三、建设措施与保障机制

(一)组织校内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教师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在遵循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规律,领会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同时兼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结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工程教育,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及计算机类专业补充标准》,建立既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又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学生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强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根据专业定位和市场需要,合理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二)外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到高水平学校做访问学者,鼓励教师进修硕博学历,积极把校外专家、工程师等请进来为我专业师生授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年轻教师做教学指导、积极组织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引进高学历教师增强师资队伍水平。

(三)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团队建设。梳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依据课程的相关性规划出课程群,并组建课程群建设小组,把课程建设任务落实到人,促进课程建设。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逐步推进实践周项目教学改革。完成实践周项目、实习、毕业论文的紧密对接。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提升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打造具备服务地方能力的软件开发团队。

(四)创建教学、科研、企业结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科研团队、教学团队与企业团队互动,依托高水平教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及科研项目服务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科学等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在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产学研基地的基础上,进步加强实训环节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书记信箱:6180907@163.com 院长信箱:lqwsxx@163.com
办公室信箱: 601510@hsnc.edu.cn

办公地点:衡水学院15号楼6      联系电话:0318-6016301
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版权所有